他攀上篱笆,看着大大小小的孩童坐落在院子里。
跟着前方鹤髯长须的老先生,摇头晃脑,一句跟着一句。
好是新鲜。
书本里有些涩诲难懂的话语,在老先生的点拨之下,竟是茅塞顿开。
一时间,居然是忘了时辰。
这可把在巷子里摆摊的郭姓母亲给急坏了。
刚忙活完一抬头,发现原本端坐在街沿的儿子没了身影。
顿时心跳像是漏了半拍,四处探寻了老半天。
也没得到任何的消息。
谁也没看到郭子朝着哪个方向去了。
郭念只觉得天都要塌了。
血液像是不受控制地涌上蹙额。
-
郭念拖着跛了的腿绕着旌阳城转了三圈。
直到精疲力竭、两眼无神。
脱水和疲劳快要让她撑不住时,才听见身后传来一声急切的叫喊声。
“娘。”
听到熟悉的声音,郭念的疲劳一扫而光。
发疯似的转过身子,抱着郭子哭出了声。
“终于找到你了,找到你了……”
郭子也像是知道自己闯了祸,不敢出声。
抬起右手轻轻拍打着他母亲的后背。
“娘,对不起。”
“回来就好。”郭念此刻也顾不得其他。
从集市回南槐巷子的路上。
郭念难得教着儿子折纸的手艺。
“看,这样折出来,就是一只蜻。”
做起来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复杂。
郭子灵性好,三两下就学了去。
“嗯,我学会了。”
郭念摸了摸对方的头。
“那就好。以后你要是再跑远了,就折一只蜻放在墙角。娘就算再远,也会找到你的。”
郭子抬头望了望满怀笑意的母亲。
暗自将这折蜻的法子记了下来。
“嗯娘,我会记好的。”
-
时间荏苒,转眼数十载。
别家都说郭念生了个好儿子。
不仅勤快、礼貌,还颇有学识。
这是在南槐巷子想都不敢想的特殊存在。
郭子年纪不过刚刚束发。
就有不少亲家寻了上门,带着自己闺女的意思前来说亲。
郭念总是笑而不言。
一句“儿子的事,他自己定”便打发了。
郭子也志不在儿女情长,任谁来说都是扫兴而归。
十余年时间,郭子早就从字都认不完的小屁孩长成了学堂先生都自愧不如的青年学识。
只是这寒门苦读,想要改变家境命运还差了些火候。
而当今年代,谁都知道唯有科考才是出路。
郭念将儿子准备要用的书本、袄布一一装好。
借着油灯从床铺子下面又掏两双鞋垫。
“真得要去啊?这一来一回就是三年有余,太远了吧。咳咳——”
郭念没读过什么书,从小就没离开过旌阳城。
更是不解什么地方要走那么远。
她心里没数,担心得不由咳嗽了两声。
郭子收好掌中的书,“娘您就放心吧,每年那么多人进京赶考呢,三年不久了。听先生说,有得人去一趟还要五六年呢。”
郭念咂着嘴:“那不是去时还是个少年,回来都正值力壮了。”
她有些担心,这些年来她的身子一年不如一年。
也不知道还等得到儿子归来不。
“放心吧娘,”郭子抱着郭念的手臂,“您儿子回来保证仍是少年。不对,还是金榜加身的少年。”
郭念被他逗开心了,刮着对方的鼻子:“净胡说。”
娘俩打闹一会儿,郭子想起什么似的从兜里掏出个小玩意儿。
“这是……”郭念眯着眼睛,打量了好一会儿才看清。
长期佝偻在油灯下做纸扎小人,她的眼睛已经大不如从前了。
“蜻?”
“没错,”郭子把蜻放入对方手掌,“您教我的,娘您要是想我了,就把这蜻拿出来看看,您有什么话,也可以对着这蜻说。”
“我没准能听见。”
“是吗?”郭念端详着这蜻有些爱不释手。
一来一回就去三年。
要让她安心送儿子进京她是一百个不放心。
但郭念心里也明白。
儿子大了,有主见。
懂得也比她这个妇人多。
除了支持以外,她也做不了更多。
别家都说儿孙要守在身边才算尽孝。
比起人们口中孝顺。
她更不愿看着对方被“囚禁”在这南槐巷子中。
“娘,您等着,”郭子望着窗外的月华有些出神,“我定能取得三甲,到时候骑马游街、披红挂彩,定让您满脸风光。”
-
郭子这一去就是整整三年。
郭念对着儿子留下的蜻说了好多好多的话。
每日都会去寺庙为郭子求上一签。
但可惜,郭家妇人还是没到儿子归来。
光绪二十八年。
郭念染上疫病不治身亡。
南槐巷子里的人都说郭家妇人思疾成疫。
命苦。
-
光绪二十九年。
郭子川高中榜眼,骑马游街、披红挂彩、礼炮轰鸣。
整个旌阳城都热闹非凡。
孩童都仰仗着这位即将被封官加爵的“翰林院编修”。
脸上挂满慕羡。
哪知榜眼才子,跪在南槐巷子前久久不起。
科举高中的喜悦荡然无存。
溃不成声。
“娘,我回来了,您倒是再看我一眼。”
-
记忆画面消褪之后,现实再次充盈视野。
胡同巷子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