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和师父聊天日常,北大天师
天色渐暗,张之维在大真人殿见到了张静清。
此刻殿内只有张静清一人,张异,魏文章,葛温等人都已离开。
“师父,下马亭和棂星门已经修缮完毕!”张之维道。
张静清有些诧异的看了一眼张之维,这么快,他还以为要深夜才能弄完呢。
“吃饭了没有?”张静清问。
“还没!”张之维连忙道。
“跟我来!”
张静清率先出门。
张之维连忙跟上。
师徒俩离开大上清宫,来到嗣汉天师府的天师私第。
天师私第是天师在天师府的生活区,同时祖天师的后人们也住在这里,占地一千多平方米,青砖灰瓦,木楼贯通,雕梁画栋,具有浓郁的古代王府建筑特色。
“上个月你不在龙虎山,都没人来这吃莲子了!”
张静清指着天师私第前的一个波光粼粼的水池说道。
水池里面种了很多的荷,夏天很好看,等荷谢了还能吃莲蓬,这个地方在天师府有些私密,普通弟子来的不多,不过张之维倒是经常来,他是个吃货,每到降霜前一个月,他就会带着师弟们来摘莲子吃。
基本轮不到私第里的祖天师后人动手,这些莲蓬都会被摘完,其中一小半都会被张之维吃掉。
之前因为他去了辽东,无人带领师兄弟们来这里摘莲子,再加上祖天师后人传到这一代所剩的不多,也不怎么爱吃这东西,所以即便是现在,池塘里的莲子还挂着挺多,不过有些老了。
“还是师父关心我,知道我喜欢这个,给我留着!”
张之维看着波光粼粼的水池笑道。
外界的战乱还没影响到龙虎山,这里还是岁月静好的样子,一入他刚上山时一样。
“谁给你留着,只是少人有吃罢了!”
张静清说着,走上前去,伸手摘了一朵莲蓬,将其剥开,剔除莲心,在张之维眼巴巴的眼神中,把莲子扔进自己嘴里,而后嘴角带着笑,咬着清香的莲子,一脸悠闲地走到天师私第门口。
张之维赶忙也摘了几朵,边剥跟上张静清的步伐。
两人一前一后走到天师私第的匾额下,并排而站。
张静清扫了张之维一眼,道:“又长高了点!”
张静清也是个接近一米九的大高个,不久前还和张之维身高相当,但现在张之维已经略高出几分了。
这让他有些感慨,还记得刚接张之维回龙虎山的时候,张之维才到他腿弯,跟个豆丁一样,现在已经比他还高了。
“师父的眼睛简直就跟尺一样啊!”张之维嘿嘿笑道。
“成天没个正经!”
张静清笑斥一句,指着天师私第匾额两边的对联说道:
“为师且考考你,这对联是谁写给谁的?”
张之维拥有过目不忘的能力,这对联的典故,在他第一次来天师私第的时候,张静清给他讲过,他自然记得。
“天师私第是洪武元年的时候,洪武帝朱元璋,为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修建的,朱元璋还曾亲笔提字,写下了‘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作为天师私第的对联!”张之维如数家珍的说道。
“倒也不算不学无术!”
张静清夸了一句,叹息一声,说道:“洪武帝为一代天骄,张宇初祖师能得他的推崇,其本领我等后辈,真是难忘其项背,只可惜有些生不逢时!”
涉及祖师爷,张之维没有妄加评论,不过对于张静清话里的意思,他是知道的。
张宇初在六十多代天师里排名第三,不仅辅佐过洪武帝朱元璋,还在永乐帝朱棣时期,协助三宝太监下西洋,威慑诸国。
前者在天师府视为美谈,但后者明明也是一件光辉事迹,但在龙虎山却少有提及。
至于原因嘛,张之维在读道藏时,也曾看到过,据说是永乐帝朱棣要派三宝太监下西洋,请天师出手协助,当时佛教这个外来教派势大,天师奏请灭佛,他才可下西洋。
张宇初此举,犯了朱棣身边的大红人,姚广孝的忌讳。
因为姚广孝有三重身份。
在明朝,他是黑衣宰相,是国师。
在佛教,他是碧峰长老。
同时,他也是近几百年来全性唯一的掌门。
因为身兼全性掌门和佛教的身份,所以他也被称为妖僧。
最终的结果,两人在京师斗法,张宇初败了,灭佛之事作罢,他也随行下了西洋。
虽说在下西洋的时候功绩卓越,但出发点就不对,所以就少有提及。
后来这些事被杜撰成书,写成了《三宝开港西洋记》,天师败于碧峰长老一事,也广为流传。
当然,张宇初的黑历史不止于此,除了佛教的姚广孝外,道教的张三丰也压了他一头,甚至死前曾两度前往武当山寻张三丰,第一次无果,第二次回来没多久就传度坐化了。
总得来说,张宇初就和老陆一样,一生只打巅峰赛,绝不炸鱼塘,即便他的一身本领在六十多代天师里排名第三,天底下能稳胜他的不足一掌之数,但他就是一直在输。
所以张静清才说张宇初生不逢时。
“师父,听说张宇初祖师晚年应永乐帝之邀,两次前往武当山找张三丰,一次无果,第二次回来不久后就坐化了,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张之维之所以问这个,是因为他又想起真武大帝传他奇技的事。
但在法职考核的时候,他意识进入法脉中的北极驱邪院,却没见到真武大帝的真灵,这其中必然有问题。
而真武大帝的来历,又与永乐帝朱棣和张三丰有关。
真武大帝是武当主神,但他的形象,却是朱棣以自身形象打造的。
同时朱棣也自称是真武大帝转世,而朱棣又是张三丰的信徒。
可以说,真武大帝和朱棣都与张三丰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他曾两次见到真武大帝的真灵,一次在龙虎山,一次在辽东,龙虎山是张三丰的祖地,辽东是张三丰的家乡……
这事张之维上次和师父聊过,但玄门师长一贯的通病,说事情只喜欢隐晦提及,不喜欢明说,虽然话里话外都指向了张三丰,但也没个定数,所以张之维才有此一问。
“几百年前祖师的事,为师怎会清楚?”
张静清说完顿了顿,沉吟片刻,又道:
“或许是和妖僧姚广孝有关!”
“是因为全性吗?”
张之维有些诧异道,他还以为是因为张三丰和朱棣,所以才有此一问。
张静清点头:“确实是因为全性,当时姚广孝作为全性掌门,不好好管理全性,却给全性在杨朱的基础上,定下了一个新的理念,那就是于太平时节颠覆天下,要想天下陷入周而复始,永不停歇的动乱之中?张宇初祖师入武当,就是想请三丰真人出手,铲除姚广孝,覆灭全性,只可惜,未能如愿!”
“原来如此!”张之维道:“对于姚广孝此人,师父您怎么看?”
张静清淡淡说道:“只是一个没种的畜生罢了!”
张之维犹记得,全性大闹龙虎山的剧情里,田晋中死前,也说过这话,怒斥姚广孝和无根生,说他们俩都是最没种的畜生。
如此看来,小田是受到了师父的影响。
其实师父对姚广孝的看法,张之维也是赞同的。
作为全性掌门,姚广孝没有像无根生一样去改变全性,甚至为了给毫无目的的全性门人找个目标来发泄精力,一手制定在太平时节造反,来倾覆天下的理念,说他是全性霍乱天下几百年的罪魁祸首,一点也不为过。
对于甲申之乱,很多人都认为名门正派应激了,全性里也有很多好人。
但其实,他们了解到的是被无根生改造过,且在公司治理下的全性。
现在这个年代的全性,秉持的是还姚广孝的理论。
简而言之,就是在天下太平,人人安居乐业,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时候,全性跟群疯子一样,无端造反,烧了伱的田,弄死你的妻儿……
如此做派,谁能不恨?
张宇初斗不过姚广孝,拉下脸去武当寻张三丰,还一连去了两次,作为那一代的天师,个中滋味,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之维,你问这些,其实还是想知道,是谁传你的地煞剑术对吧?”
张静清看出了张之维的意图。
张之维点头:“师父果然有大智慧!”
张静清瞥了张之维一眼,道:“神明传法,自古有之,这不算一件很稀奇的事,像咱们天师府的祖师爷,便是得了老子的传法,太平教主张角,是得庄子的传法,上清祖师魏夫人也是一样,对于这个问题,你不必在意!”
张角号大贤良师,自称得南华老仙传法,而南华老仙其实是庄子的称谓,因为《南华经》便是庄子所著。
张之维顿了顿道:“师父上述所讲,都是些成圣做祖的存在,是否意味着我也会是其中一个?”
张静清眼睛一瞪:“竖子狂妄!”
张之维脑袋一缩,连忙转移话题:
“师父,老子和庄子距离汉末有几百年了吧,他们是如何给祖师爷与张角传法的呢?”
对于这个问题,张静清没说,只是一拂衣袖,大步走进天师私第之内。
“师父等等我!”
张之维连忙跟上。
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张之维有两种猜测。
一是圣人降临,直接传法。
毕竟有六库仙贼这类能让人长生的圣人盗手段,就算千年前的圣人还活着,他也不会觉得意外。
而且这是有先例的,先秦的道家圣人,彭祖据说就活了八百多岁。
第二种猜测是是圣人已经不在,只是留下的传承被他们所获,所以他们自称得神仙传法。
像无根生,就在二十四节通天谷中的九曲盘桓洞里,得到了紫阳真人张伯端的传承。
他也可自称是张伯端的徒弟,是张三丰的师侄,不过他心高气傲,并不认这档子事。
刚才的问题好像触及到了师父不能说的部分,二十四节通天谷里的九曲盘桓洞,若有机会,可以去看看……张之维心里暗道。
九曲盘桓洞一词的解释有很多,各种隐晦说法都有。
但最直观的解释是,它是九头狮子九灵元圣的洞府。
而那九灵元圣,便是与张之维生辰八字相同的太乙救苦天尊的坐骑。
所以,即便二十四节通天谷是大凶之地,九曲盘桓洞更是凶中之凶,但张之维在八字和命格上,便压了这地一头。
…………
…………
张之维紧跟脚步,一路来到张静清的卧室内。
相比较天师私第的富丽堂皇,张静清的卧室却显得尤为简陋,只有简单的一张竹床、一张原色的木质书案和原色的木质立柜,立柜里全都是书,足足铺满一墙壁。
张静清走到书桌前,从上面的果盘里拿出了几个苹果,又从抽屉里拿出了三块铜片,三块铝钉,四根铜线,一个小灯泡。
“师父您这是?”张之维不解道。
张静清一言不发,把铜片、铝钉依次插在水果之中,再用铜线连接起来。
刹那间,灯泡亮了。
张之维顿时惊呆了,师父竟然懂水果电池实验。
“先前张异给我讲了你说的阴阳五雷的理念,为师想起了一些知识,便心血来潮的试了一下,竟然真的成功了!”
张静清看着灯泡那昏黄的灯光说道。
张之维一脸错愕,咽了口唾沫,道:
“这东西是红毛鬼那边的知识吧,师父您是怎么知道的?”
他有想过师父听得懂他的理论,但他从未想过师父会反手掏出一个水果电池实验。
张静清没有解释,只是用手指了指旁边的书柜。
张之维看了一眼,书柜里的书,不限于道藏和古籍,甚至有一些“现代”的书,上面的标识写着“京师同文馆”。
什么?!师父还是bj大学的高材生?张之维心头又是一惊。
京师同文馆就是后世bj大学的前身。
注意到张之维的目光,张静清解释道:
“这都是当年洋务运动时期,洋学堂的书,里面记载着一些西方的知识,当年为师被师父遣下山历练,觉得修道救不了国,机缘巧合之下,进了京师同文馆,参加过洋务运动,后来洋务运动失败,为师回山之后,闲来无事,也会翻阅一下,刚才那些东西,便是从上面看来的!”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