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国公主[GL] 作者:允
镇国公主[GL] 作者:允
守礼已自侧殿出来,亦是冠带整齐,向我们略一点头,在殿中奉领旨意。
算着时间,母亲应该才在汝州安置没多久,迫不及待便发口宣,想必还是有些不放心,我不自觉地看了守礼一眼,他看着便有些紧张,手捏着袖子撑在地上,头与腰皆压得极低,传旨的是高力士,都是熟人,且又是口宣,倒是笑嘻嘻的,并不见严肃:“陛下说:‘见近日处理的几封疏,看着甚好,只是转去汝州的略多了些,又多是些细小事,朕命太孙留守,便是处理庶务,若事事都劳驿使转达,未免失却本意,可谕知太孙,遇事可酌情处理,不必事事上报。梁王三思,长乐公主太平,亦可多行参议,为朕分忧。’陛下并吩咐赐物与太孙及留守诸公。”此刻才掏出书来,一一细数赐物,都是些惯例物件,唯一有些特别的便是李暅在汝州猎得的猎物。
李暅这厮得以为先行,倒是极尽孝心,到了一处,便仔仔细细检查一遍,举凡饮食药物,都要亲自试上一试,据说连所有的温泉池都探过水温,叫人一一记录,看哪种更适合母亲这年纪。圣驾驻跸汝州之后,又各种献物,什么自己刻的佛经,什么亲手猎的鹿,不知母亲是真感念他的孝顺,还是纯出于为太子造势,又或是为了向臣子们展示天家的母慈子孝,反正李暅每献什么,母亲都要拿来和我们分享,连这鹿都派人自汝州割了两条腿来,守礼、武三思和我总得了约三四斤,余下留守重臣,一人分得半斤那么大一块,鹿骨则赏给了武希孟与阿盼,真可谓物尽其用。
我有些哭笑不得地看着高力士现割了肉,命人一一捧给我们,刚要谢恩,才发现这赏赐远远没完。
除了这些例行的珠玉金帛之外,母亲还甚是大方地赐了别的:守礼得了八个行宫的宫人,武三思得了四个,我则得了一个胡婢,一个昆仑婢,两个宫人。他们的十二个宫人都肤白貌美胸大腿长娇娇柔柔,特长都是曲律舞蹈,我这四个却是形容俊美、眉目狭长、擅长马球,两个宫人肤色微黑,胡婢肤如小麦,昆仑婢则漆黑如墨,站在一处,宛如某些彩妆品牌的展示板,整整齐齐,渐次渲染。
作者有话要说: 太平:妈,你是不是误会了什么?
韦欢:……
第505章 行露(四十四)
韦欢戴着护膝, 扶着王德,沿着小路,慢吞吞地走过积雪的园林, 天甚寒冷,护膝中夹着的热石香包却温暖得很,像是临走前那一夜太平将脸靠在她膝盖旁轻轻亲吻的感觉, 这小女娘自己尚未从病苦中缓过来, 倒已先替她设想了种种缓解病痛之法,临行前更派人将一张座椅改了, 强安了两个轮子上去, 号为“轮椅”。
韦欢嫌这东西又丑,又衬得自己如残疾一般, 不肯受用, 那人便如往常一样,寻了千万种理由来哄她, 什么“半月板劳损要多休息少走路”,什么“这是诸葛武侯坐过的椅子, 武侯便靠着这个横扫千军,你坐了, 也会和他一样运筹帷幄、决胜百千里外”。韦欢不得已, 只能叫人把这笨重东西带上,到了地方,发现竟还真用得上——天时寒冷,膝上旧伤转重, 稍一走动,便如利刃刺股,坐着却没有这样烦恼,何况示人以弱,还可替她博人之同情。
韦欢想起昨日东宫大臣们看见她让人推着往觐李暅时的神情,嘴角扯出一抹笑,一手提着裙子,敛身向皇帝施礼。
宴饮已近结束,皇帝面色红亮,熏熏然斜靠在椅上,一手搭载婉儿怀里,笑与她说着什么,转头看见韦欢,笑意便骤然敛了,点一点头,道:“阿韦来晚了,我们诗都作完了——你阿姊作了一首好的。”
韦欣忙自席上躬身笑道:“妾没什么文采,远不及座上诸公。如李峤李公,宋之问宋公,还有张柬之张司马,都是文采敏捷,出口成章之人。上官承旨更有‘斗雪梅先吐,惊风柳未舒’之句,可称今日最佳。”
婉儿听见夸她,将身子微向韦欣一弯,皇帝笑将她一挽,向韦欣道:“朕以为最佳还是宋延清。”向宋之问遥遥一举杯,满座诸臣都忙举杯相应,韦欢亦坐到李暅身后,附和着饮一杯酒,略用几筷菜,李暅再率众臣向皇帝贺一遍寿,天便已暗下来,雪沉沉飘下,虽还未至黄昏,却已如黄昏之时,皇帝因起身离座,李暅与韦欢一左一右上前搀扶,皇帝将手搭在李暅手中,斜看韦欢一眼,淡淡向他道:“阿韦腿脚不便,你该让她在屋中好好休息,不要勉强出来。”见李暅不自觉地扭身去看韦欣,便蹙了眉:“朕说太子妃。”
李暅讪笑道:“是。”
韦欢心觉好笑,脚步一缓,落后婉儿半步,让她靠在皇帝身边,口道:“释净师父新译了十卷经文,今日都中送到了,我抄一份与承旨?”
皇帝偏头道:“什么经?”婉儿转头便对她一笑:“不告诉你。”发现李暅还在旁边,蓦地红了脸,低头道:“妾万死。”
皇帝便笑:“什么万死不万死,一家人私下里说话,何必那么讲究。”问李暅:二郎说是么?”
李暅自无不是的道理,也凑着笑道:“总是承旨承旨的叫,也生分,儿斗胆,想长此就唤一句‘上官娘子’。”见皇帝笑而不语,便向婉儿笑:“我们做儿女的不能日夜在阿娘跟前尽孝,能有娘子这样可心体贴之人侍奉阿娘,是我们的福分。”
婉儿倒被他说得不好意思,轻轻挽住皇帝的手,回头向韦欢道:“不劳太子妃,将原文给我,我自己抄一份就是。”
韦欢笑着应了,与李暅一道拥皇帝到了寝宫,看着皇帝将人留在外面,单与婉儿进去,唤住高延福:“高翁。”
看这老东西猛地缩了身子,似要行大礼的模样,一面迅速避开,同时伸手将他扶住:“高翁是侍奉阿家的人,我们儿女辈怎敢受高翁此大礼。”
高延福眼将李暅一瞥,低声笑道:“太子叫老奴,有何吩咐?”
韦欢亦看了李暅一眼,轻轻一笑:“听闻阿家常使高二郎君往来传信,不知能否偶尔也替我们捎些家书?”
高延福几乎将肩全缩进去:“太子妃吩咐,自无不可——不过往来本有驿使,太子妃阖不托驿使转达?”
韦欢笑道:“都是些儿女琐事,托驿使还要自省中走,总觉不方便。何况令郎办事,总是更叫人放心。高翁放心,只要替我们办事,总不会亏待令郎的。”
高延福谄笑道:“他小孩子家,能为太子妃效力,是他的福分,哪敢讨要赏赐?”
韦欢笑道:“话不是这么说。高翁是陛下的跟前人,本该一心只听陛下的话。哪怕心里怜惜我们,也是以圣命为先,能在不违圣命处通融一二,便已是极大的劳烦了,怎敢不重重酬谢?”将手上一只白玉镯褪下来,递在高延福手中:“高翁大德,必当感念。”
高延福小心看了李暅一眼,李暅也笑道:“高翁不必和我们客气。”他方将镯子收在怀中,弯腰笑道:“老奴代犬子叩谢太子妃恩赏。”
韦欢一笑,向王德伸出手,李暅却先过来,扶着她向阶下走,出了殿门,四顾并无他人,方向韦欢道:“你就在寝殿之前这样赏他,不怕阿娘怪罪?”
韦欢轻笑道:“就是故意在众人面前赏的。高翁为人如何,陛下心里不清楚么?这宫里都是这风气,陛下也不会因这些小事怪罪御前老人——何况我又不是托他做什么不能对人言的事。”
李暅深以为然,却又道:“阿娘赐宴,怎么这么晚才来?我特地替你写了两句,还想让你讨个巧,你没来,只好给你阿姊了。”
韦欢不好说皇帝根本未曾宣召,只有李暅派人叫了两次,略想一想,方道:“与外臣宴,自然该是殿下展示才情天分,与人结交的时候,我来凑什么热闹?”看身后低眉顺眼的韦欣一眼,更笑道:“朝臣之心,虽忠于陛下,可这天下毕竟是李氏的天下,妾为女流,为殿下襄理内事、出谋划策尚可,若是连外事也代殿下做了,叫朝臣们心里怎么想?好不容易拨乱反正,使殿下得复立为太子,社稷有清明之兆,岂可再有重蹈覆辙之征,使中外失望?”
李暅深思不言,韦欢见已到了住处,便将手自李暅手中收回来:“殿下不是想提携几员士人么?李峤李公之舅父,便是前同平章事张锡,因甥舅不得同入中枢而辞相,转春官侍郎,今年掌选。此人贪财宝货,若以金银贿之,事必可成。殿下不妨将名字给我,我好写信给大郎,让他在都中操办——这便是方才殿下宴饮时,我自几位尼师那里打听来的消息。”
李暅面上丝毫不见喜色:“我为冀王时,想要用谁,遣个人去吏部说一声便是。而今为太子,提拔几个举子,却都要靠贿赂!”
韦欣便握着他的手劝道:“殿下总须忍耐,以待来日。”
韦欢垂了眼,轻笑不言。
作者有话要说: 发得早是为了早睡,并没有二更(咦这么正当我为何如此心虚)
第506章 通信
于我而言, 二月总是最好的月份,不单是因这一月连着有我生日以及诸多节日的一月,也不单是因寒冷的冬日行将过去, 莺飞草长、万物生发,还因这一月是母亲的万寿,惯例多停刑杀, 宫中、朝中, 四处都洋溢着快活的空气。
但今年的二月却又是最坏的月份,不但因阿欢不在我身边, 也因这是除了掖庭那四年之外, 母亲头一次将我撇开,自己在别的地方过生日。这让我想起许久以前的李晟, 在我们这些年幼的子女跟随圣驾四处巡幸, 在爷娘眼前撒娇时,他却总是在两京中的某一处留守, 与父母一分离便是十数日乃至数月。这是古早以前便留下的习俗,彰显了皇太子作为副君、储贰的重要, 却也使作为“太子”的儿子,注定要跟父母们更疏远些。
而今我竟也有这待遇了。虽然名义上只是辅佐太孙, 虽然这一次多少也有着其他的许多原因, 譬如我身体孱弱,又荷伤病,譬如太孙才经风浪,亟需安抚及树立威望, 譬如太子妃和她的小姑子有私情,而当皇帝的阿家虽暂时饶了她,却依旧不能释怀她对自己儿子的不贞…但我毕竟与母亲分开了。
我在很早以前便意识到自己的一切恩威荣辱全都来源于母亲,也知母亲不能护我一辈子,却直到去年,才意识到这个“恩威荣辱”间的差别,到底是何等的强烈。
若要守礼死,母亲还要叫李暅来,吩咐一句,再由李暅转回家动手——这动手当然也十分简单,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但若要阿欢死,却比守礼更简单。
不必经凤阁、鸾台,不必经群臣廷议,不必经六部执行,也不必经司刑寺或司属寺审理商酌,甚而都不必有理由,只要母亲轻飘飘的一句“杖毙”,一国之太子妃,我母亲的儿媳,我哥哥的妻子,我的爱人,便可当场殒命于杖下。
回想许多年前,父亲还在,母亲尚未大权独握之时,杀掉赵氏,亦不过是一句莫须有的罪名,交系内侍省“察勘”,数日之后,赵氏死了,有说是病死,有说是饿死,又有说是愤而自杀。不管哪种死法,都不过在母亲的一句话间,毋须对外交代,因为这位是冀王的妻子,母亲的儿媳,是以天下为宅家的皇帝的更小的宅家里的自己人,是“天子家事”。
儿女们是属于父母的,法律中虽有明文规定,若父母杀伤子女,当受惩罚,可这惩罚不但减等,而且也极其容易逃避。妻子们是属于丈夫的,丈夫杀伤妻子,于法律中与父母杀伤子女同理。下吏是属于上官的,借故可杖杀看不顺眼的下属几乎是官场潜规则之一,李昭德寻隙杖杀御史,尚书杖杀属吏,凤阁舍人写错制书受杖…这些都被法律所允许。臣子更是属于君主的,五品、六品、四品、三品…犯了错,前有隋文帝当廷以马鞭捶杀大臣,后有母亲垂帘时怂恿父亲扑杀大臣,死在杖下的,至高乃有从一品的皇孙郡王。
很早很早以前,我便知道这是个家天下的世道,却总以为既是“家天下”,这家主总还是顾忌着家里的上下,行事当是有理性可循的。我所见过的帝王,无论和蔼如父亲,严毅如母亲,或是平庸如李暅,也都证实着我从前的想法。他们在我面前,多数时候都是温情脉脉,所作所为,无论昏聩或明智,都有清晰的情理考量,就算这样,他们也足以令我等下民朝夕乾惕、如履薄冰。我无法想象,倘若他们失去了作为普通人的理性,会造成怎样的结果。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