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宰相 - 三百零四章 读汉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是一个风和丽日的日子。
    汴京怀远驿是接待龟兹、交州使臣之处。如今苏轼苏辙两兄弟正寓居于驿内。
    兄弟二人去年随父返回至汴京,通过流内铨三道判试,苏轼分为福昌县主簿,苏辙则为渑池县主簿。
    兄弟二人本欲上任,却为欧阳修、杨畋举赴七月时的大科。
    故而兄弟二人就一直在怀远驿读书。
    在怀远驿的寓舍中,兄弟二人联案而坐,桌案上摆着一部部厚籍。
    兄弟二人时而并坐读书,时而一人在外踱步,一人伏案。
    换了旁人定以如此每日苦读为苦差,但兄弟二人却乐在其中,越读越是有滋味。
    不久怀远驿的驿吏捧着食案而来。
    苏轼放下书笑着招呼道:“九三郎,吃饭了。”
    苏辙脸上有些闷闷之色,听兄长招呼也放下书来。
    苏轼熟练地清理桌案,将书籍摆至一旁,向驿吏打听起驿中的外国使臣。
    苏辙打开食盒,等到兄长送走驿吏回案后方才坐下。
    苏轼见二人桌案上各摆着一撮盐,一根白萝卜,一碗白饭当即笑道:“甚好,甚好。”
    苏辙奉筷给兄长问道:“每日都是食此有何甚好?”
    苏轼一本正经地道:“九三郎你不知此饭食是有出处的,这盐为白,萝卜为白,盂饭为白,此称为皛饭,古人日享此食而不知八珍为何味。”
    苏辙闻言笑了,当即捧饭就着白萝卜食之笑道:“哥哥,这萝卜甚是爽脆。”
    苏轼笑道:“九三郎,我就说好吧。”
    二人吃了大半,苏辙道:“哥哥,这汉书我读了一直不得其法,总觉得千头万绪不得其门而入。”
    苏轼闻言没有回答,继续扒饭。
    “哥哥?”
    苏轼将饭碗放下笑道:“我方才不答你是想起了,当年父亲带你我见张公(张方平)时。”
    “父亲见张公,张公问我读什么书。父亲不无得意地道,犬子在重读汉书。张公闻言讶异地问道,书读一遍即可,何必再读第二遍。”
    苏辙笑道:“记得记得,张公聪颖绝伦,读书过目不忘,故而读书从不读第二遍。我记得兄长当时道,张公恐怕不知道,我还要再读第三遍呢。”
    谈起往事,兄弟二人同声笑起。
    苏轼缅怀道:“若非居士赏识提拔,我们父子三人如今还困居蜀中呢。”
    苏辙道:“哥哥,不出蜀中,不知天地之大,不知物产丰茂。那么哥哥,到底这汉书要多读,还是读一遍就好。”
    苏轼笑道:“我每读一遍多一遍新意,但如今想来张公读一遍也有道理,此为但观大略也。”
    苏辙点头道:“张公确实是孔明一般的人物。”
    苏辙还记得那时张方平出题考较二人,苏辙一题不知出处,苏轼将笔管一竖,往其中吹气,苏辙方知是出自管子。
    苏轼拿起汉书对苏辙言道:“吾尝读汉书时也与你一般,盖读了数遍方才明了。如汉书这一百二十卷,其中有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财货之类,每读一遍专求一事。不待数年,而书中事事精窍矣。”
    苏辙熟思了一番道:“兄长此法,似未闻所未闻。”
    苏轼笑道:“九三郎,这是我自创的读书方法。先是汉书,之后推广至其他书目。”
    “你看书之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以一人之精力不能尽读,故而读书时你先问问自己读书所求者到底为何?”
    “故我每次读书时,便做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就只以此意于书中求之,勿生余念。”
    “又读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每本书都仿此。此办法虽愚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用之不尽,与每本书即浅尝即止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苏辙再三思量兄长的话,觉得似乎可行于是道:“我还是喜欢但观大略,不过哥哥所言于制科上似有用处,姑且试一试。”
    苏轼笑了笑没有再言。
    兄弟二人吃完饭,苏辙收拾了桌案后。二人又捧书读起,沉浸于书海中。
    驿外的天空白云舒展,庭间树叶轻摇,正是一个读书的好天气。
    而此刻汴京南熏门外,当章越看着高大的城门楼子展在眼前,差些道了一句,我章越又回来了。
    不过欧阳修何事让自己回京,章越不免在心底猜测。
    章越车驾入南门时,正好与人有了冲撞。对方看这边人多势众,也准备息事宁人。
    章越担心是否有以大欺小之嫌,故而让唐九好生去劝解。那知对方一脸的客气。
    章越见对方如此懂事,于是就掀开了车帘道:“这位兄台得罪之处还请包涵。”
    对方正要答话不由奇道:“这不是状元公么?尊驾怎么在此?”
    章越知道是遇见了熟人,一看对方有几分眼熟,但也没多作解释。
    当即章越的车驾远远离去,对方一脸讶异地道:“前日还在汴京郊外看见咱状元公,怎么今日莫非是眼花了不成?”
    章越坐着马车抵至欧阳修府上。
    这时候已是黄昏,欧阳修还未下朝,欧阳发竟也不在府中,章越索性就坐着等着。
    下人端上了面汤,章越拿了热巾洗脸正在这时欧阳修回府了。
    欧阳修一脸行色匆匆看见章越出迎问道:“度之用过饭了吗?”
    章越道:“得知伯父有命,小侄从离京六十里处赶回,方入了城尚未用饭。”
    欧阳修闻言甚是满意道:“度之陪我用饭,我们边吃边谈。”
    于是章越受到了欧阳修的款待。
    欧阳府上的下人奉菜上桌,欧阳修吃了几口才道:“方才韩相公与我议事,这才迟了。”
    欧阳修说了一些朝堂上的政事,这是在告诉自己一些朝堂上的情况,章越在旁听认真地听了,不敢插言。
    欧阳修拿巾帕擦了面道:“此次召你回来,可知何事?”
    章越回复道:“小侄不知?”
    欧阳修笑了笑道:“是为七月份的大科,你可愿试一试?”
    “大科?”章越完全没有想到。
    欧阳修道:“确实状元赴大科者甚少,但老夫详查之,也不是没有此先例。”
    “甚至张乐道还两度制科入等。你有顾虑么?”
    章越道:“确实有顾虑,我本打算至地方为官的,但如今却考制科,这并无不妥。但若我推辞赴任考不取不是丢了面子么?何况大科在七月时如今不到三个月,我实无把握。”
    欧阳修失笑道:“你也怕失手,这可不是你的性子。”
    章越闷着声不说话,最要紧是有二苏在。苏轼是什么样的人啊。
    读书人么,有的人文章写得好,有的人诗词写得好,有的人策论写得好,只要一项能达到究极的,都能上语文书课本的。
    可是苏轼却是全才。
    章越实在感叹这个时代真是神仙打架。
    至于制科考得是人的博学,不要以为读苏轼诗词,觉得人家整日游山玩水,喜欢到处交朋友,好像不是那等整日皓首穷经的读书人。
    其实苏轼读书比谁都勤奋,他有一首诗,识遍天下字,读遍人间书。
    有个人仰慕苏轼曾去拜会,但等了苏轼好久不出,等到终于见面那人问苏轼在干什么?
    苏轼说在日课耽误了,实在对不住。
    那人问日课是什么?
    苏轼说是抄汉书。
    对方问先生大才读书过目不忘,哪用手抄。
    苏轼说不是的,我读书靠的是勤奋,汉书我已经抄第三遍了。
    说完苏轼拿抄写的给他看,说我抄第一遍每段故事抄三个字,第二遍抄两个字,如今抄一个字就好。
    对方随便举了一字,苏轼就将下面故事背出,几百个字是一个字不错。
    这人看了佩服不已,回家对儿子说,苏轼这样的仙才尚如此勤奋,咱们普通人还敢不努力吗?
    章越自己虐一虐王魁还成,与二苏比实在胜算不大。之前他还为王魁与二苏同场所窃喜,如今就轮到自己打脸了吗?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
    不去不去,坚决不去。
    章越道:“枢相知我在路上没什么好吃的,故而特意召我回京款待一顿饭,度之实在感激不已。如今我饱餐一顿,即往楚州赴任了。”
    说完章越起身谢过,转身就要开溜。
    哪知却听身后欧阳修却大声一喝:“给老夫站住。”
    章越只好回过头来。
    欧阳修道:“其实这不是修一人之主意,而是富相公和韩相公之意。”
    章越一听心道,什么?
    欧阳修笑道:“你道为何欲荐你赴大科?”
    “不知。”
    欧阳修正色道:“本朝科举一直为人诟病,如今思来所以不得才者,谓其以有常之法,而律不常之人。”
    “今圣主在朝求天下豪杰之士,所以恢圣业而共治功。圣上开制举以来得贤人十一,即是以非常之法,取非常之才。”
    “如今国事不堪,富韩两位相公也是体贴圣意,从士庶中选拔人才,也是为日后擎天保国之用。”
    “你既于常科中得第一,再从非常之科中得第一,即可守常法,又可应于非常之法,那么日后朝廷思良臣必定有你。”
    “此事于国于私都不可推辞,修早已是替你,答应了富韩两位相公。”
    - 肉肉屋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